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执法公正 纪律严明
捧一颗滚烫挚诚的心 开悟贫困农民志与智
---新疆警察学院驻艾力克坎土曼村工作队扶贫攻坚纪实
自2017年11月17日下沉工作以来,在艾力克坎土曼(12村)村党工委第一书记李建军的带领下,我参加了党工委组织的工作队员、村两委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亲眼目睹了村民欢声笑语领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赠送运动鞋和书包的场景,参与了入户走访采集信息、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等一系列活动,艾力克坎土曼村老百姓的音容笑貌、家庭生活景象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党的十九大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因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驻村工作队的核心工作任务。
艾力克坎土曼村有村民136户,538人,耕地面积5170亩,其中,贫困户102户405人,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农民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不仅在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效益低下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还在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诸如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政治生态治理状况及人居软环境,农民受教育程度、国语水平、民俗习惯等,还有农民精神面貌、所思所想与我们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应该拥有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匹配。因此,脱贫攻坚战绝非一朝一夕的冲刺,而必须要拿出非凡的中国智慧、新疆智慧,创新乡村扶贫脱贫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为了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战,艾力克坎土曼村驻村工作队力争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深入农户广泛调研,摸清农民家底,探索农民脱贫标准。针对新疆特殊的政治环境,力争做到“真脱贫”“脱真贫”。驻村工作队坚持以人为本,以思想引领为先导,作为扶贫攻坚的精神旗帜。扶贫先扶人,以滚烫的心去暖热铁石心肠、以先进文化对冲愚昧无知和封闭落后,以不懈的步伐带领农民助跑达标;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戒除传统的“漫灌式”“输血式”的扶贫模式,以精准扶贫理念制定有效措施;坚持大扶贫格局,扶贫既要扶志,还要扶智,重点攻克农村扶贫难点,即孤寡老人、残疾人、患重大疾病人以及特殊群体家属。工作队制定了相应的扶贫方案,尝试了以下做法。
扶贫先扶人。艾力克坎土曼村小而复杂,曾经的村党支部书记、会计等均已触犯法律,亲属联姻盛行,一些家族宗教氛围较为浓厚。此村有2个村民小组,村庄流动人口在秋收季节多达200多人。在常住人口中仅有1户汉族居民,日常用维语与邻里交流,和谐相处。有些村民夏天光脚,个人及家庭卫生极差,家居简陋、饮食简单。因此,驻村工作队认为,扶贫攻坚首先要从思想上扶弱祛懒,戒除“等、靠、要”思想,启迪农民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改变陈腐落后观念,把十九大奔小康目标讲清楚、弄明白。驻村工作队先后举办了30多场有关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去极端化、婚姻法、心理学、健康知识讲座,教会村民如何兴旺产业、富裕生活,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教会村民如何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教会村民如何完善生活习俗,讲究个人卫生,避免疾病。引领村民追求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村民眼前展示出炫丽多彩的物质丰裕精神富有的现代生活样板,使他们对美好生活心向往之,为之努力。
扶贫当扶志。在十二村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口口相传,居住在1组28号的阿米娜·亚生,是驻村队员阿卜都艾尼·吾斯曼的帮扶对象。她今年44岁,自幼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只能在地上坐行移步。父母从小将她遗弃,没有上完小学就辍学了。她的小学同班同学、现任村党委副书记阿布吉力·亚森夫妇,主动承担了照顾阿米娜的义务。为了避免她一人在家寂寞,阿布吉力·亚森的妻子阿曼古·吾拉音就每天将她背到村委会门前自己所开的小超市里,让她多与人接触聊天,激发她生存的勇气。家里做了好吃的就送一碗饭过去。病了,阿布吉力·亚森就背着她上医院看病就诊,完全当做了自家人的事。在党和政府、村民的关怀关心下,最为可贵的是阿米娜并未丧失尊严,而是以感恩之心加以回报,乐观面对生活。在艾力克坎土曼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阿米娜不等不靠,将自己的房间收拾布局得温馨舒适,厨具摆放井井有条,把大院洒扫得干净整洁。为了迎接卫生评比,她不顾身体不适,爬着进入大门前深沟树丛中捡拾树叶。工作队队长李建军为鼓励、褒扬她的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专门组织全村人员到她家参观庭院,批评教育一些村民不讲卫生、不健康的生活陋习,从生活细节开始教会村民逐步追求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一些村民沉睡的心志被唤醒,在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上,村民艾买提·吾拉依木根据政府确定的脱贫标准,当即表示:我有35亩地,我要退出国家帮扶的名单,我要靠自己的勤劳和双手赢得幸福的生活!在他的带动下,有30多户村民积极踊跃地退出了稳定脱贫名单。有土地的农民开始思考如何增收致富,没有土地的村民也在想着如何提振精气神,在政府的帮助下尽快脱贫。一些村民常常来到村委会向工作队员们讨教致富经,商议着自己的下一步投资方向。
扶贫要扶智。在艾力克坎土曼村,一位全村学历最高、有本事的女孩古再丽努尔·克里木引起了工作队的注意。她初中毕业后因父母离异,就流落到乌鲁木齐市,在2年的城市打工生活中,学会了汉语和计算机。由于奶奶得了重病,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古再丽努尔从城市回到了村里照顾奶奶。因家族不旺,自己还患有兔唇,村里人多有乜斜不齿。工作队为了做到不让有文化的人受气吃亏,特意在全村大会上夸赞的她的本领。并着眼长远,为了不让本届工作队撤离后古再丽努尔再次被边缘化,工作队特意将她安排在便民警务站上班,劳有所得,凭本事吃饭,帮助她克服自卑情绪,建立自信。这些举措,让这位21岁的姑娘鼓起独自生活的勇气和内生动力,工作生活充满了阳光。工作队致力于在全村树立崇尚知识的理念,并制定村规,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都要在全村大会上表彰,让全村群众为之庆贺。在农村营造知识改变命运,有知识就有威信有地位,知识创造财富的生活理念。
扶贫为脱贫。在艾力克坎土曼这个小村庄,有一位老共产党员艾克木·卡斯木,今年68岁,是村里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大户,近30年里开垦出一千多亩荒地,成为全村首富。工作队定期去看望卡斯木大哥,了解他成为首富的原因,并以此典型事例教育村民。卡斯木大哥说:我的父亲临终前的心愿就是希望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父亲也是一名老党员。在我42岁那年,麦盖提县委和艾力克坎土曼村党支部选派我到内地参观,去了上海、江苏、广州等大城市,还亲眼目睹了乌鲁木齐首府文明进步的富裕生活。那时,我的决心比天高,发誓要带头干一番事业。我从仅有的两分地干起,天天想着干活,一直坚持到现在。村里架设电视天线修建涵洞时缺少资金,卡斯木大哥慷慨捐出3000元;看见孤寡老人无法生活,就收留在家;看见孤儿没人管,就领回家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村子里谁有困难需要帮助,都会慷慨解囊。他的心愿就是带领贫困户共同奔小康,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工作队注重老共产党员卡斯木大哥在全村的威望,依靠他向村民传递党的脱贫政策,用他的致富故事印证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通途大道。引导村民致富路上合作互助,定期请农学专家讲授种植技术,拓展多渠道致富道路。为村庄论证争取了防渗渠、道路建设等项目,以勇于开拓的执着精神激励农民脱贫致富。
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建军的创新思路和不懈努力下,艾力克坎土曼村村民的心慢慢融化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的事迹上了6次电视,村民们看见了天外之天,农村美好生活愿景犹如春天的秧苗渐渐苏醒了,村民在心中“爱”上了李书记!村里在邻村上学的小学生,常常会在大家面前炫耀自己放学是坐了李书记的汽车回家的!村民为表达对工作队的谢意,将自家的羊送到村委会请求他们收下,工作队婉言谢绝,村民含着眼泪牵走了羊。在全体村民大会结束之际,已有七、八次之多,有村民突然站起来为工作队赠送旌旗。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信赖,工作队在扶贫攻坚道路上对他们思想的启迪和人文的关怀,爱民与公正的浩然正气荡涤了封建恶俗之气。
老子《道德经》所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艾力克坎土曼村的村民看见并接住了驻村工作队的那颗滚烫挚诚的心,全村奔小康,艾力克坎土曼村有信心、有力量!
新疆警察学院驻艾力克坎土曼村工作队 高雪静/ 文 李颖/图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