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执法公正 纪律严明

教学部门

信息安全工程系

来源: 日期:2021-04-05 浏览量:

新疆警察学院信息安全工程系成立于学院2012年4月,其前身为公安科技教育部。系部现设有办公室、网络犯罪侦查教研室、电子物证教研室、网络安全教研室、网络管理中心共5个科室,负责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工作。盛国栋2016年4月任信息安全工程系主任,负责系部整体工作以及学院“十三五”数字智能化校园建设规划相关工作;于丽和库德来提热西提为系部副主任,分管系部党建和教学科研相关工作。2018年学院党委书记张泽玉做为普通党员参加我系的双重组织生活会。

一、专业建设

自2015年设置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以来,我系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围绕服务新疆工作总目标,立足反恐维稳后备军技术支持能力培养,构建基于筑牢公安大数据技术支撑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增强反恐维稳行动处置能力的现实需要,直接服务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以课程思政为牵引,已开发《网络犯罪侦查》《电子数据分析与鉴定》《网络舆情分析与导控》《网络对抗技术》《手机取证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立足于新疆公安大数据,服务于新疆反恐维稳实战需要。同时,我系在自治区公安厅网安总队和多个地州都设有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寒暑假都安排教师和学警参与实战实训,即战即训即研,形成了“教、学、练、战、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建设

(一)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立足学院整体规划布局,结合公安实战岗位需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网络与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建设规划(2016-2020)》,重点做好课程体系设置和特色课程建设。坚持将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主动融入公安工作大局,坚持立足专业、面向全疆、实践育人、服务公安,争取各门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于公安实践,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培育精品,打造品牌。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民警察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精神,以当代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强化警务素质、突出网安特色、坚持实践育人、注重全面发展”为导向,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结构,消除课程间的重复与脱节现象,改变以往的课程僵化、封闭、静止和零乱的状况,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得到有机衔接和协调统一,以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需要。

(三)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重视课程资源挖掘,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辅助资料等进一步优化,使各项资源能够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另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为课程建设提供支撑。目前,所有专业课程都制定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每门课程任课教师都有完备的教案和课件。

(四)推进课程组建设。

为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探索打破教研室建制,组建课程组平台,打造相应教学团队。目前,已经组建了“网络犯罪侦查”、“电子数据分析与鉴定”、“网络对抗技术”等专业课课程组,部分课程组还吸收了来自公安一线的教官,共同开展课程研发、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一些实战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由教官来承担,这一举措既丰富了课程组成员构成,也是对加强校局合作的具体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五)改进课程教学方式。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师注重在教学中以实验实训教材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更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

信息安全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高级技师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19人。先后有9名教师取得思科网络学院培训师资格、教育部“双师型”教师资格,4名教师取得全国计算机司法鉴定资格。获得自治区级教学能手1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师1人。并聘有公安机关兼职教官8人。

四、实验实训条件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目前有6个实验室,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3个、网络犯罪打防控实验室1个、计算机取证实验室1个、计算机取证实训室1个,网络舆情导控实验室1个。实验室总面积60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1405.08余万元,学院的实验室设施设备基本满足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教学需要。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一)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一)建于2010年,位于一号教学楼三楼313教室,总面积75平方米,配有惠普Pro300mt计算机51台,设备总价值30.50万余元。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二)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二)建于2015年,位于一号教学楼二楼208教室,总面积75平方米,配有联想台式电脑51台,设备总价值84.76万余元。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三)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三)建于2015年,位于一号教学楼二楼209室,总面积75平方米,配有联想台式电脑51台。设备总价值42.44万余元。

(四)网络攻防与舆情实训室

网络攻防与舆情实训室建于2019年3月,位于一号教学楼三楼310教室,面积150平方米,配有Dell计算机51台,大屏一套,浪潮服务器2台,网络舆情分析与导控实验平台一套。设备总价值610.461万余元。

(五)电子取证实训室

电子取证实训室建于2020年10月,位于一号教学楼三楼309教室,面积75平方米,总投资209.7余万。电子取证实训室是新疆警察学院、自治区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厦门美亚柏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实训室。

(六)电子物证综合实训室

电子物证综合实训室建于2020年10月,位于一号教学楼三楼308教室,面积150平方米,总投资427.22余万。电子取证综合实训室是新疆警察学院、自治区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厦门美亚柏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实训室。

五、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我系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认真学习本科专业办学的相关文件和要求,考察了兄弟公安院校的成功经验,深入新疆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进行调查研究,组织校内外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与论证,对学警成长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政治素质及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创新精神与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进行了系统规划和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教学环节实施教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职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创新发展能力的培养,突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纲领性地位和专业教学组织管理中的基本文件作用,保证了专业教学的有序推进,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专业实习、大型社会活动安保实践以及学生科研训练等方面,效果突出。

我系建立完善了各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狠抓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校内开展课程实践(含实验实训、参观、调查等)、专业综合实训、课外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在校外开展南疆三地州公安实战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实践教学。通过安排学警到地方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随岗实习,以及参加维稳安保活动,协助实战部门进行网络公开巡查、电子数据取证、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等网络安全执法的基本工作,熟悉了网络安全保卫工作基本业务及网络案件侦查程序及案卷整理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和职业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学警创新性实践活动,鼓励学警在实习中深入调研、勤学好问、积极思考。自2015级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五年多来的教学运行与检验,证明人才培养的整体综合素质较高,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六、科研成果。

近年来,我系专业教师结合新疆公安工作的实际,围绕公安技术学科内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共23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校级科研课题9项;主编或参编出版教材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共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收录论文文章1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获奖成果2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

七、学生管理及服务

我系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学警第二课堂,突出人才培养方案学警学习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二课堂,多名学警参加公安部、国家自治区及全国大学生网络攻防、电子取证、大数据建模、数学建模、计算机设计大赛、公安部科技创新等比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较好地成绩。

目前我系与公安厅网安总队、厦门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同建立新疆公安网络安全专家智库,积极吸纳网安企业、公安一线民警和警察学院网络安全教师入库,共同探索新疆公共网络安全的管理和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模式,共同制定网络安全岗位分类规范及能力标准,共同进行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共同安排学警实习、实训。极大地提高了学警网安业务和公安一线实战能力。

近三年来,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2015级35名学警于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前往喀什地区叶城县公安局进行实战实训和专业实习,2016级68名学警于2018年7月至2018年1月前往自治区公安厅网安总队、和田地区公安局进行实战实训和专业实习;2017级71名学警于2018年7月至2018年8月暑期前往喀什地区莎车县公安局实战实训,2020年4月至6月2017、2018级、2019级共217名学警在全疆17个地州市公安局实战实训。学生深入到网络安全执法岗位一线,每个学生均配有一名指导教官,在专业实习中实现“战中学、战中练”,圆满完成专业实习任务。


上一条:法律系

下一条:侦查系

热点新闻

学院领导讲授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